中文名称:南宁师范大学学报杂志
刊物语言:中文
刊物规格:A4
主管单位:南宁师范大学
主办单位:南宁师范大学
创刊时间:1973
出版周期:双月刊
国内刊号:45-1410/C
国际刊号:2096-7349
邮发代号:
刊物定价:160.00元/年
出版地:广西
时间:2025-04-16 14:01:47
教育心理学,掌握这把钥匙,我们便能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孩子的行为、思维和情感,从而显著提升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。孩子的认知发展遵循着特定的规律。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依据,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,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具有鲜明的直观形象性特点。他们常常会把手中的玩具想象成有生命、有情感的亲密伙伴,一起过家家、聊天。这是因为在这个年龄段,孩子的思维还难以清晰地区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。基于此,老师和家长在给幼儿讲故事时,如果巧妙地配上色彩鲜艳、生动有趣的图片,同时辅以夸张形象的动作进行演绎,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就会变得轻而易举。比如,在讲《小红帽》的故事时,拿出小红帽、大灰狼、外婆等角色的图片,一边展示图片,一边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讲述故事情节,孩子的注意力会被牢牢吸引,对故事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到了小学阶段,便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。此时,孩子开始逐渐具备逻辑思维能力,但这种能力的发挥,还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支撑。以学习数学运算为例,单纯地让孩子面对抽象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运算,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迷茫。但如果使用实物教具,如小木棒、积木等,让孩子通过实际动手摆一摆、算一算,将抽象的数学运算转化为直观的实物操作,孩子就能轻松理解运算的原理和方法。比如,计算 3 + 5 等于几时,让孩子拿出 3 根小木棒和 5 根小木棒,数一数一共有几根,通过这种直观操作,孩子很快就能掌握加法运算。了解这些认知发展规律,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就能精准地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,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,让学习变得轻松高效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情绪情感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积极向上的情绪宛如温暖明亮的阳光,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无限创造力。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小进步时,老师和家长若能及时给予真诚的表扬与充分的肯定,孩子内心就会充满强烈的成就感,这种成就感会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,驱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。比如,孩子经过努力,这次考试比上次多考了几分,家长微笑着对孩子说:“宝贝,你真棒!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进步,继续加油!” 孩子听到这样的鼓励,会备受鼓舞,学习的劲头更足了。反之,长期被消极情绪笼罩,如过度焦虑、恐惧等,会像阴霾一样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以及身心健康。在面临考试压力时,有些孩子可能会因过度焦虑而出现失眠、食欲不振等情况,在考场上也会大脑一片空白,原本熟悉的知识也想不起来,最终导致发挥失常。这时,家长和老师敏锐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可以通过与孩子耐心谈心,倾听他们内心的烦恼与压力,帮助他们理清思绪;也可以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,如跑步、跳绳等,让孩子在运动中释放身体内的压力荷尔蒙,缓解紧张情绪,从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。动机是推动孩子学习的核心内在动力。内在动机源自孩子对学习内容本身的浓厚兴趣。例如,有些孩子对历史故事痴迷不已,一看到历史书籍就爱不释手,主动查阅各种历史资料,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。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兴趣,能够让孩子不知疲倦地持续投入到学习中,不断探索历史的奥秘。外在动机则来自外部给予的奖励,比如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后,父母为了表示鼓励,会送给他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或者带他去游乐园玩耍。适度合理的外在奖励,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,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以获取奖励。然而,如果过度依赖外在奖励,就可能会逐渐削弱孩子原本的内在动机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,要善于巧妙地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,让他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爱上学习。比如,在课堂教学中,设计一些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,像小组历史故事表演、科学实验探究等,让孩子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,亲身体验知识的魅力与乐趣,从而自发地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。
教育心理学还着重强调师生关系、同伴关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意义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,能够让孩子充分信任老师,在心理上更加亲近老师,进而更愿意主动听从老师的教导。老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,用耐心、爱心去关怀每一位学生,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、生活困惑以及心理变化,学生就会对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。例如,班上的小王同学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,但数学老师经常在课后耐心地给他辅导作业,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,渐渐地,小王同学对数学老师产生了好感,也开始喜欢上了数学这门课程。
良好的同伴关系,对于孩子的成长同样不可或缺。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,孩子能够学会合作、分享、解决冲突等重要的社交技能。在小组学习活动中,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共同讨论问题、交流想法、完成任务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相互学习、相互启发,共同进步,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。比如,在一次小组科学实验中,小组成员分工明确,有的负责准备实验材料,有的负责操作实验仪器,有的负责记录实验数据,大家齐心协力,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,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,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。。